第九期:学院组织员、纪委委员张岩荐书《人世间》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该书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作者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立足底层,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平民立场,书写城市平民子弟奋斗与成长;人生读本,平凡生活人性幽微之光闪耀;史诗品格,记录五十年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皇皇巨著,三大卷百万言述说良知与担当。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互助相帮的人性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磨难、奋斗、担当和友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让小说具有了社会生活的史诗品格。
人为什么要读书?改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一座北方城市的贫民窟“光字片”中,聚集了艰难求生的底层民众。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就住在光字片街道的第一户人家里。周家共有五口人,分别是周志刚夫妇,大儿子周秉义,二女儿周蓉,小儿子周秉昆。周志刚常年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与妻儿聚少离多,收入也难以支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风餐露宿的艰苦,日复一日的劳作,漂泊在外的孤独,让他的两鬓早早染上了风霜。他不想让三个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常常嘱咐他们好好读书。妻子大字不识,却也对书本心怀敬畏。每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看书时,她从不上前打扰,而是自己默默处理家事。在父母的支持下,周秉义和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周秉义娶了副省长的女儿,从文化厅主任升到了省级干部的位置。周蓉则回到家乡的省重点大学任教,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小儿子周秉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小到大成绩平平,没能考上大学。
周家儿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走的路。当你被生活狠狠教训过,就会明白读书有多么重要。曾经偷过的懒,享受的安逸,都会变成你今后在风雨里前行的疲惫,在泥泞中打滚的辛酸。“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在流水线上耗尽力气,也摆脱不了身处底层的命运。借助知识一步步往上走,才能轻而易举地跨越阶层。
书中经典语句:
“古往今来,人间福祉,总是最后才轮到苍生。天道不变,佛亦无奈。佛法无边,并不是指佛能力赚天道。天下苍生只有耐心盼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所谓巨变,无非是又换了一茬茬权贵而已。”
“年轻人之间的友谊是不需要铺墊的,也没有预备期,往往像爱情一样,一次邂逅一场电影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火花,可能并不持久,像礼花似的。但是在其绽放之时,每一朵都是真诚的。”
“一时善,一时佛;一事善,一事佛;一日善,一日佛;日日善,人皆佛。善善相报,佛光普照,我佛保佑亲人们岁岁平安。”
“某些人经常不讲道理、反逻辑,自以为是。即使这样,那也要相信,人世间永远有真爱和真友谊。”
“年轻人之间的友谊是不需要铺垫的,也没有预备期,往往像爱情一样,一次邂逅一场电影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火花,可能并不持久,像礼花似的。但是在其绽放之时,每一朵都是真诚的。”
心中有书,脚下才有路。咽下读书的一时之苦,方能逃过生活的一世之苦。读书给人底气,让你的目光温柔而坚定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杨绛先生说:“不懂人生的人,是读不懂书的。”也正是读书多了,你看遍了别人的人生,却依旧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选择性,却依旧觉得人生的道路平坦且宽阔。